12月13日
今天是什么日子?
今天
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保卫战失利
日军攻入南京
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他们再一次的到来不是学习是掠夺!
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这两个半世纪的时间中,日本(当时为倭国)还只是朝圣一般进入当时东方强国----唐朝,并且派遣了多达十几次的遣唐使到中国唐朝学习。细数他们的使团构成,主要是由使团官员,包括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使团成员,除了约半数的舵手﹑水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各业工匠。可以说,日本的遣唐使,基本囊括了日本本土的各行各业,他们对大唐进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学习。
在几百年后的这一次,他们也带了一大批人踏上中国,但是不再是礼仪性的学习了,他们开始掠夺!
进攻南京的作战开始后不久,部队立即面临着粮食供给中断的严重问题,日本军司令部下达实际是要部队抢劫的“就地征收”命令。日军在抢劫中通常伴随着奸淫妇女的暴行,为了消除自己抢劫和强奸的证据,日军除了杀死受害人,还经常放火烧毁整个村庄。
日军作战的指导者……下达:“在当地征收粮食,以谋自活”的征收命令。……自从命令下达后,罪恶感就消失了,军人们变成到处偷袭抢夺谷物、家畜来充饥的匪徒。……这个就地征收命令,使下级官兵发狂,不但抢夺粮食,并且强暴中国妇女。……下级队长就指示……意思就是要湮灭证据。……所以,下级官兵们为了保护自己,毫不考虑的杀掉无辜的中国百姓,这才发展为“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导火线。”
—— 日本军上等兵曾根一夫,《南京大屠杀亲历记》
被反复验证的事实却不被施暴者承认
演变到最后,成了杀人比赛,南京,成了恶魔的“乐园”。
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的《每日新闻》)报导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从上海到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上海杀到南京,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
这些报道不仅仅时间、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数字清楚,而且同时还配发了照片。直至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
2005年,参与“百人斩”的两名日军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3名遗属向东京地方法院控告《东京日日新闻》“百人斩”竞赛失实并损害名誉,向该两报社索偿3600万日元。
2005年8月23日,东京地方法院审判长土肥章大裁定报道属实并非捏造,驳回赔偿请求。撰写《中国之旅》的前《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在判决后指出:“‘百人斩竞赛’真实性无容置疑,原告意图否定整个南京大屠杀以至对中国发动侵略;不过在诉讼过程中找到新的事实和资料,却进一步肯定这个史实。”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姓名墙越来越长,已从初建时的3000名增至10664名。
历史的铁证一步步被多方证实,日本方至今对南京大屠杀依然处于否认状态。
1982
1982年电影《南京大屠杀》上映,影片通过丰富翔实的资料,真实记录了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屠杀30多万人的历史惨案。
2009
2009年电影《南京!南京!》上映,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2009年4月22日,该片在中国内地公映;同年该片获得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等奖项。期间众多类似影视作品同样在控诉着南京大屠杀的惨烈。
2012
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与来访的南京市政府代表团会面时,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2月21日南京市政府宣布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间的官方交往。
2017
2017年1月15日,APA集团酒店摆放其董事长所著的有关否认南京大屠杀、侵略战争等历史问题的争议书籍一事被曝光于中国网络,引起中国广泛不满并抵制该集团酒店。不久,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再次发表言论否认南京发生了大规模屠杀,而只承认有小规模的抢劫平民和杀人发生。中国国家旅游局已采取相关措施,要求所有出境旅游企业和旅游电商服务平台全面停止与该酒店的合作,停止使用该酒店作为地接酒店并下架所有该酒店的旅游产品及相关宣传广告。
推进正义与真相的女战士
砰!!!
随着一声枪响
又一个女子的殒命
为南京大屠杀增加了一抹血色
她就是张纯如
从古至今,站出来证明这段历史,为遇难者索求道歉的从来不止一人,在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之中,张纯如始终是在推进南京大屠杀被世界知晓历程中不可磨灭的一人。
1
爱国情怀并未消散
1968年3月28日,她出生在美国普林斯顿,祖籍江苏淮安,父母为她取名“纯如”,取自《论语》:“从之,纯如也”,她的一生也是这样纯粹而真实。她自小在伊利诺伊长大,本科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先是攻读计算机专业,20岁时,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计算机专业学位,转学新闻专业。
张纯如父母都是哈佛教授,父亲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母亲张盈盈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祖父张铁军是抗日国军将领,曾任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这样的家庭让她即使身在美国,成为了第二代美国华裔,依然对中国怀有巨大的好奇心和热爱之心。
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先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也因此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的赞助。
之后,她想起了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
她气愤:在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她震惊:在西方,所有人都知道二战期间希特勒的罪行,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
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2
揭露证据,在压力下直面质疑
于是她踏上了收集资料的路程,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同样的重要的是,在收集资料的途中,张纯如还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以及当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和教育系主任明妮·魏特琳女士详细记载她亲身经历的日军侵华罪行的《魏特琳日记》,这些日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特藏室里沉睡多年,直至被张纯如发现并展示给世界,让世界发现了这场罪行的铁证。
1997年,《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英文原作名为《The Rape of Nanking》后文简写为《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出版。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研讨会也因此在美国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学举行,美国新闻媒介都大幅报道了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在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在她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序言里说,它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美国《新闻周刊》对这本书的评论是: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该书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印刷近100万册。
然而,这本书当时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地在日本出版受阻。在策划和实施“南京大屠杀”的当事国日本,《南京大屠杀》由于特殊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压力,日文译本于1998年在出版过程中惨遭夭折,留下了长达10年的出版空白。
因为,对于不少不愿意正视历史的日本人来说,张纯如的书让他们无法容忍。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大屠杀》是“非常错误的描写”。随后,张纯如与这位日本大使一同接受电视访谈,日本大使居然含糊地宣称日本政府“多次为日军成员犯下的残酷暴行道歉”,张纯如当场指出,正是日本使用的含混字眼使中国人感到愤怒。她还重申了自己写作《南京大屠杀》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日本政府从未为南京大屠杀作过认真的道歉;二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政府在学校教科书中从来就是掩盖、歪曲和淡化南京大屠杀。只有认罪,日本才会变成一个更好的民族。
2001年9月,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纯如第一个登台发言。她的演讲博得了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但也依然遭到了激进日本人的反对。当场有两个日本人站起来向她发难,蛮横提出了所谓的“疑问”,张立即据理驳斥,到会的许多专家学者也站在张的一边批驳日本人,两个日本人只得悻然离开了会场。
3
她用生命让人们更重视这段历史
这位女战士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于反对势力作战,更加在精神上与几十年前的暴行作战。
书出版后,她接受的不仅是日本激进分子的反对和公开质疑,还有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而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她面对的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相当于一部酷刑百科全书,而这些杀害她同胞的酷刑,她都要逐一描述出来: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2003年7月张纯如在为她的第四本书进行研究旅行时,曾因精神崩溃而住进医院。
2004年11月9日,回到我们在上文听到的那声枪响:张纯如,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张纯如的突然辞世,在北美大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让国人感到震撼,她用生命增加了她所著书的份量。她写下的历史纪实著作《南京大屠杀》引起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也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张纯如在给家人的遗言中说,希望他们记住她患病以前的样子:全心投入生活,献身她的事业、写作和家庭。
4
终于,日本出版
2006年,一名叫巫召鸿的电脑软件工程师写信给日本同时代社出版商,希望出版《南京大屠杀》
于是,经过多方努力,在与张纯如丈夫达成协议后,2007年12月16日,由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所著揭露“南京大屠杀”事件真相的《南京大屠杀》一书日文版在日本出版发行!
协议内容:
原作方提出:
1、日文版按原作实译,如实传递原作本来的面目;
2、日文版不得加入任何注释和说明文字。
为此,同时代社与原作方协商后做了技术性处理:
一方面让巫召鸿翻译的原著日文版单独成书出;另一方面作为该书的姐妹篇,同时出版了由巫召鸿加译注,由山田正行写解说,再加汇编资料而成的《阅读南京大屠杀》一书,作为原作的“案内”导读。
原作方审读了日文译稿,表示满意。同时代社终于获得了在日出版的委托授权书。日文版《南京大屠杀》完整收入了原作所附43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针对在日本出版《南京大屠杀》一书,很多人好奇出版方的想法,此时的川上彻表示,张氏原作揭露了大屠杀的本质,详细记载了大屠杀的方法、形态等实质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日本右翼势力夸大原作中的细节错误,指其为“伪书”,日本出版界在过去10年里更因实行“自由规制”而封杀了张氏著作所表达的历史真相和历史声音,这些做法是错误的。
而日版译者巫召鸿是日本华侨后代,生于1951年,迄今持有中国护照。巫召鸿认为,自己的人格形成于60年代至70年代。那时候他听上一代人讲战争体验,几乎都是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东京大空袭、武勇传、特攻队、偷袭珍珠港等,却没有南京大屠杀。70年代以后,日本人的战争意识偏向于受害者意识,逐渐模糊了加害者的视野,掩盖了侵略者的立场。
张纯如很希望日本人能读到这本书,她也很愿意与日本人做面对面的坦诚交流——前者成为现实,后者却成为永远的遗憾。
5
人道的战士
她本是出生在美国衣食无忧的二代华裔,高学历,父母双全,美满的家庭,南京大屠杀离她很远,可是为了正义和心中的人道,她依然亲手扒开血淋淋的现实,把丑恶的历史展现在世人烟眼前,让那些被人忽略的亡魂得以伸张正义。
她本打算继续揭露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受日军虐待的历史,继续学习法律为受害者申述,继续为无言者请命......
她做的够多了,也承受得够多了,后人得以踏着她的脚步探索历史,直面施暴者,吸取教训。中国人、世界上所有秉承人道的人们,都感谢她!
勿忘国耻是为了不再倒下
今天,又是一年12月13日,南京城上空的警报响起,人们的记忆被拉回到81年前的绝望之中。
可能对于如今的90后00后的我们,那真的成为了历史,但是历史从不意味着遗忘,万万遇难者的英魂还在看着呢,施暴者终究需要有所交代。
我们纪念大屠杀,勿忘国耻,不是为了带着仇恨生活,而是为了继承教训,中国不可再倒下,最年轻的一代人不能够软弱,每个人都将为自己为社会而实现价值,才不会再一次发生悲剧,东亚,不会再出病夫!
勿忘国耻,我辈当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