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本新录取|Gap一年从T40到Top5!相同成绩,二次申请闯进冲刺校,“开挂”背后凭的是什么?

2022-12-29

谈到美本申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内卷、同质化严重。很多人意识到这一点,但还是会下意识地加入到这样的行列中。

那如何才能从这样的怪圈中跳出来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敢于屏蔽外界的声音,让孩子回到自己的小宇宙中。

这也是明德导师一贯的坚持:规划申请不仅仅是让学生上名校,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听见自己的声音

今年被Top5韦尔斯利学院录取的明德学员F同学就是最好的证明。

F同学去年的本新录取结果不理想,只去到了Top40的大学。

她完全可以去就读,再通过转学的方式进入梦校,但是不愿勉强的她果断选择Gap一年。

并在今年7月份找到我们,在导师的帮助下,她以同样的背景条件申到了Top5的韦尔斯利学院

Sylvia Wang明德立人首席执行导师

2023FalI韦尔斯利学院、纽大商学院、巴布森学院录取导师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NACAC全美大学招生联盟成员顾问

*为方便阅读,内容以第一人称展开


01招生官不会在意Gap与否他们只想知道Gap期间学生如何自我管理!

这个孩子的知识储备很丰富,从小到大一直在接触英美文学。她会写诗,写过的7篇英文诗中6篇都获奖了。

初次面对面聊天时,能明显感受到她身上人文、学者气质

每每谈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喜欢的作者、希腊或欧美神话等,她都侃侃而谈,能做到讲一小时都不带歇的。

但她同样也“爱憎分明”,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一刻都不能忍受。

比如,之前参加辩论赛,打到中途她发现,正反方驳斥各自观点很无聊,之后就再也没有参加过辩论赛了。

所以,当谈到她不愿勉强而选择Gap这件事时,我并不惊讶。

选择Gap其实很常见,尤其是疫情期间。

在申请时,学生是否有Gap的经历不重要,对于招生官而言最重要的是把Gap的理由说得合情合理

当初给F同学梳理Gap原因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孩子本新录取结果不满意而选择Gap是一大原因,但这并不是核心点

因为在我深入了解了之后发现,真正促使这个孩子改变决定的是,她对家族病史这一领域的兴趣

高中阶段学业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所以高三下学期虽然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但她更想利用这一年时间集中去做调研

而且,这个孩子真的是在一年时间里去做了有关阿尔兹海默症和胃癌的这2个医疗方向的科研。

深入了解了家族史的病症,并有2篇论文的产出,也算完成了她当初的愿望。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陈述Gap理由要讲究方法

当然,F同学因为本新结果不满意而Gap,这是事实,但是招生官不会在意这些。

他们更关注学生在这期间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自己又是如何解决的

比起只告诉招生官自己不喜欢本新录取的结果,孩子利用Gap去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是一个最佳的陈述逻辑

02专业选择讲究谋略,没有最佳,只有最合适

受家庭影响和Gap期间做了2个医疗方向的科研,这个孩子今年7月份找到我们时,直言意向专业就是医学统计

但不管是孩子整个人展现出来的气质,还是已有的其他背景活动,都与医学统计毫无关系,而是与文学和写作挂钩:

· 她参加过人文社科竞赛天花板的John Locke,并获得了high commendation入围奖;

· 参与了4个与诗歌相关的竞赛,都获得了很高的奖项;

· 创办过一个公益型的读书营,帮助初中学生提升阅读技能;

· 还参加过一个全国性的集资活动,在其中她通过撰写推文的方法来推广活动、拉赞助。

我非常理解孩子想要选择医学统计专业这种想法,她情感非常细腻,也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她想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到更多人。

但是申请还是有功利性的目的存在的,为了能录取,必须要讲究策略。

在对孩子「高中奖项」、「参与过和正在参加的活动」进行逻辑梳理后,从申请的角度看,孩子更适合文学或写作相关专业

当然这个孩子非常配合,也表示自己很热爱并且享受写作和阅读的过程。

所以顺着文学和写作专业这条主线,在不耽误她现有规划项目时间的基础上,我又给她筛选了两个与文学相关的科研来增加她的学术背景

因为时间有限,这个孩子的标化分数、GPA已定型,无法改变,只能从其他方面下功夫来弱化她存在的不足。

她Gap期间的2个科研也没有浪费,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辅助项来证明孩子文理兼修的形象

高中阶段,孩子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控有局限,后期增加或变更专业兴趣的几率非常大,而且美国大学对换专业的容忍度非常高。

所以先用技巧帮助孩子顺利拿到录取是很必要的,之后是否更换专业都是根据个人意愿来定。

作为一个规划导师,我的作用就像园丁,不仅是为孩子的申请提供养分。

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她梳理、掌舵,带领她认清自我,为以后能独立自我探索打下基础

03培养孩子清醒的自我认知在选校阶段会受益颇多!

培养孩子清醒的自我认知,在规划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每年在选校时,大家都热衷于猜测大学喜欢什么类型的学生。我也能理解每个家庭做法背后真正的原因。

人在面对复杂事物的时候,总想拥有一个掌控感来遏制对不确定性的担忧。一旦建立了基础的认知,就会理智起来。

但实际上美国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

学生能做到的就是在把握好可控因素的情况下,去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

F同学很特别,在周围人都想去大都市学习和生活时,她却极度排斥加州、纽约等商业气息浓郁的城市

作为一个森系女孩,她希望回归到平淡而不凡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内心丰富的田园派诗人。

注:森系女孩:是指一些女孩,她们崇尚简单的生活方式、活在当下享受幸福,气质像原始森林般自然纯净。

这种清醒非常难得,也为我们选校节省了很多精力。

因为她排斥加州,就免去了为每年人人必申的加州大学而准备的时间。

F同学自己很想去范德堡大学。我们去年也有学生录到了范德堡。

提到这所学校,就离不开音乐之都、民风朴实、乡村气息的修饰词,的确很适合这个孩子的气质。

但是我其实非常希望孩子和家长能把目光放长远一点

范德堡早申有ED1和ED2两个批次,从策略上看,可以先去冲一把其他学校,回过头来在ED2阶段选择范德堡,仍有机会。

从对孩子气质的深入了解后,我反而觉得与其选择综合大U,F同学的性格与一些文理学院更契合

孩子和妈妈之前也去文理学院访校过

浏览完意向校后,不管是校园环境,还是学术氛围,她们都对韦尔斯利学院很钟意,还跟招生官聊过。

这所学校我个人也很喜欢,它被称为女性世界领袖孵化基地

明显的特点是女权主义色彩浓厚,同时它也看重学生本身具有的领导力、影响力和改变世界的志向

虽然F同学性格不具有攻击性,但是她以写作为武器,用一种无形的力量传达出自己的声音和见解,这何尝不是一种影响力?

选择范德堡F同学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田园诗人,但韦尔斯利反而有一种长尾效应,它能让这个孩子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中达到双赢。

另外,这个孩子表达能力非常强,后期我也在一直鼓励她参加学校的面试。

相比静态化的材料展示,这个孩子如果能在面试中展现自己,无疑会是一个加分项。所以提交申请后,我们还多次进行了一对一的模拟面试

在美本录取如此艰难的时期,大家一定要利用好各种能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面试,来凸显自己的实力。

同时,现在疫情也有所缓解,大家有机会还是要去访校,实地感受下学校是否适合自己,不至于到最后申上了又不满意。

04“藤里藤气”的文书很震撼,但说出自己心声最有力量!

F同学情感细腻、敏感的个人特点也蔓延到了她的文书准备中。她善于观察生活细节,能捕捉别人不太注意到的瞬间

孩子虽然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和藤校生又有不同,她不适合以宏观文化大背景作为切入点来展现自己。

所以在挖素材的时候,着重关注的是她生活化的例子,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角度来体现她的人格魅力。

前期我们每周都会花好几个小时在办公室里头脑风暴,文书的素材中途换了好几版,写作方式和整个主线也推翻了很多次

最终在聊到家庭关系的时候,孩子的感触比较深。

所以顺藤摸瓜,我们最终把文书主线确定为写作是捡拾过往记忆片段的一个手段,这个突破口上。

通过写作,F同学回忆起了自己与去世亲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家人也在文字中得到了情感的宣泄,自己对死亡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整个过程中,F同学开始认识到写作对她而言,已经不是之前单纯的写诗抒怀。

她的写作能给别人带去慰藉,也可以用零零碎碎的拼图,把自己内心的世界拼出来,记录真实的自己。

写作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读者和自己

关于写作,几十万申请者中肯定会有人围绕着这个同样的话题展开,但是话题可复制,每个人的体验却是很难去复制的

美本申请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不管是活动,还是文书,最关键的是找对方式去做到差异化

这个前提是我们要对孩子的性格有所把握,在文书中向招生官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大多数”。

在“去典型化”的过程中,还要让招生官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和温度

【写在最后】

F同学是一个难得的清醒又通透的少数派,在这样的年纪就坚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付出高度的专注力和实践

我们总说美本申请越来越卷,也越来越难。

但是卷不卷主要还是看孩子是被迫在一个赛道上做无意义的内耗,还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了最大的潜力,绽放出各自的魅力

最后,如果您在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老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