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
考虑是否让孩子留学
别忘了考虑一下自己
你做好了孩子留学,自己提前成为“空巢老人”的准备了吗?
你做好了申请阶段,帮助孩子一起战斗的准备了吗?
你做好了面临危机时,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准备了吗?
这一届留学生父母,真的不好当!
一般情况下,留学生父母是:
每周跑好几家申请机构,加了好几个留学群,找到自己满意的几家机构再和孩子商量;
进入申请阶段,想问孩子进度却又不敢问,怕孩子紧张,怕孩子烦;
孩子出国后,从孩子刚走第一天就开始算,孩子还有多少天就能回来;
总对孩子说:“在国外也好好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内心多希望他可以出现在除夕夜晚的饭桌上。
可是今年,但凡家里有留学生或准留学生的家庭,都非常忙!
尤其是境外疫情爆发后,留学生家长真的太难了!
一方面,国内偏见放大,另一方面,国外的情况又不清楚。充满焦虑,夜不能寐,情绪近乎崩溃,成为一些家长的常态。
1月下旬,国内疫情严重,忙着联系孩子在国外采购口罩并寄回国内。给家里寄,也给国内医院捐。
2月下旬,国内物资供应开始缓和,而境外疫情开始爆发,防疫物资紧缺。忙着国内采购口罩寄国外,给孩子用,也给学校、寄宿家庭和当地医院捐。
国内疫情爆发时,被各国限制入境,假期结束的孩子返校困难。这难不倒万能的家长!曲线返校!买机票,飞第三国,等待14天再入境。一时之间,留学生扎堆飞往泰国,据说在酒店大堂就能轻松凑齐澳洲五大名校。
转眼间境外疫情爆发,各国学校纷纷停课、闭校,家长们瞬间不淡定了!订机票让孩子回国!
1月下旬,ETS宣布取消大陆地区2月托福考试,拉开了各项考试取消潮的序幕,托福、雅思、GRE、SAT、ACT竞相上演萝卜蹲,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取消完2月又取消3月,取消完3月又取消4月,取消完内地又取消境外。家长们好容易抢到考位又开始换考场,考场选择再次考验地理知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美国、俄罗斯……
这个期间,每个家长都是国际形势观察员,需要:
关注国内疫情
关注国际疫情
了解世界各国入境政策
了解国内各地隔离政策
关注国家外交关系,分析留学生在外处境
关注全球经济,分析外汇走势
留校孩子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学校停课情况、宿舍情况、舍友春假有没有出游、学校有没有病例、超市有没有大米蔬菜手纸消毒液、周围老外戴没戴口罩、戴口罩的人有没有被歧视......
回国孩子家长还要关注娃一路的平安、机上有没有发现病例、隔离条件好不好、网络怎么样能不能上网课、啥时能开学、开学能不能入境......
新生家长还要关注offer发放、能不能正常入学、要不要Gap、签证来不来得及办、入境政策如何变......
准新生家长还要关注考试啥时能考、去哪里考、没标化没活动咋申请、上届学生要是都Gap大学没位置了怎么办......
留学生父母们,真的操碎了心!
留学生父母,为何如此烦恼?
出国留学本身是一件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事情。
但是小别离后的不知所措,孩子远在他乡无法照顾的空虚,往往会席卷每一个留学生父母。
父母的焦虑一部分是来自对国外世界的一知半解;
很多父母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只能通过新闻、公众号等了解国外的讯息,会容易看到一些负面的消息而胆战心惊。
就怕孩子会遇到危险,怕孩子不适应,一有空就各种叮嘱,在父母眼中,留学仿佛成了一场冒险。
还有一部分焦虑是,很多父母以孩子为中心导致失去自我。
孩子出生后,不少父母的生活重心慢慢偏离,开始围绕着孩子转。
尤其是留学生父母,前期对孩子的培养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从早晚饭,到带着孩子上兴趣班,课外活动,辅导功课,在琐碎的生活中忘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在希望孩子成才的路上,我们留学生父母付出了太多,也牺牲了太多。很多时候,一旦孩子离开家庭,不再依赖于父母,大人们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变得患得患失,逐渐迷失了自我。
1
父母的“爱”成了孩子的压力
在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能会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
在孩子需要情感支持和鼓励时,父母一味地“高要求,严要求”,拿出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来对付水土不服远在海外的留学生们,把期待和要求当成爱,给孩子造成的感受会是:“你们只关心成绩,无视我付出的努力。”
还有,中国家长认为谁都能进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世界排名低的学校不是好学校,越是难进的学校越是好的,用对中国教育环境的认识来套用衡量受西方式教育的孩子们,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2
亲子关系超过了夫妻关系
很多母亲表达过,自己和丈夫关系不好,自己就是在为儿子活。
这样的妈妈很多很多,这也容易造成很多母亲的焦虑要大于父亲,母亲的失落感、孤独感更甚。
有心理学家做过家庭调查发现:“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亲子关系是配角的,这样的家庭会稳如磐石。而如果亲子关系是家庭核心,而夫妻关系是配角的,这样的家庭就会麻烦不断。”
曾经有一位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写万字长文与父母决裂,他12年不曾回家过春节,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并把自己与家庭破裂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留美硕士王猛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
留学生父母们,我们怎么办?
出国前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决定让孩子出国之前,家长的作用很大。
父母们可以先帮孩子筛选过滤出国留学的信息,为孩子展现出国留学之后会面临的事情,好的坏的都可以。
在国外留学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
留学生可能会面临什么问题?
留学后,会收获什么?
出国留学和国内上学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孩子自己先决定是否想要出国。
接着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孩子一起交流。
如果决定留学,我们全家有什么计划?
如果决定不留学,我们会如何?如果以后后悔了,依然想留学,可以制定一个PlanB.
家长们不要擅自为孩子选择自认为对的道路。
出国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看孩子出国是被迫,还是为了逃避国内的学习和生活,还是真心的喜欢,理性地选择出国读书。
家长们此时的角色是引导孩子形成自己明确的生活方向和职业初期规划,这样孩子出了国遇到不适应,他会以最短的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就能够慢慢成长,慢慢自立,家长们就不需要如此日夜忧心。
正视自我修炼这件事
永远不要因为孩子放弃自我。父母的生活不应只有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放弃自我,有自己独立生活的家长更容易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现在开始,尝试找到新的爱好与兴趣,重新认识自己的好恶,重新学习新的东西,重新去交往新的朋友。
孩子在进步,父母也不能原地踏步。
名校招生在对录取人设置门槛的同时,对其父母同样有着考量标准。
哈佛大学曾经对2021届新生进行了一个背景调查,调查包括学术、生活及家庭情况,超过一半新生参与了调查。结果发布在The Harvard Crimson校报上。其中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哈佛学生,都来自精英家庭和富豪家庭。近30%的新生,其父母或亲戚,都曾是哈佛校友。
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也是一种天长日久的模仿,更是一种来自生灵魂深处的引领与被引领。
你拥有的优秀品质,不会随着生命消失而消失,它会遗传,会被继承,会在你的子孙后代身上,一代代继续下去。
大家可能觉得,这只是哈佛的特有现象。
不是的。
曾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找来100多名大学生。把他们分成四类:
一类是来自富裕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学生;
二类是来自富裕家庭的,低自尊的大学生;
三类是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学生;
四类是来自贫困家庭的,低自尊的大学生。
然后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构,尤其是海马体(大脑学习、记忆、压力管理等多种功能的中枢)。
最后发现,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显著小于那些富裕家庭的大学生。
但是,贫穷家庭但高自尊的大学生,和富裕家庭高自尊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没有显著的差别。
也就是说,如果物质匮乏,但是,父母给予的精神资源非常丰富,孩子一样可以像高智商富二代一样,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所以,和孩子一起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吧,与其在孩子的人生轨迹上指手画脚,不如做他们的榜样,让孩子不断地追赶超越,成为更好的自己!
疫情之下,如何帮助孩子?
不过分焦虑,不传递焦虑
疫情期间,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孩子和父母都面临重大的考验。这个时候,家长们在国内过于焦虑会把这种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其实,孩子们的信息渠道比我们更广大、更灵通,他们有自己的网络和社群,留学生群里很早就有相关攻略了。
要相信孩子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把保护自己的责任还到孩子手里。
很多家长因为信息不对等,所以会焦虑。
前段时间家长群中还会发一些孩子们在国外的视频,小藤留意到,大多数视频都是留学生们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时发出的。其中的大多数情况,又是由于航班突然取消,或者中转国家突然不允许入境等等引发的。
在疫情期间旅行的风险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不可预期的,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动自然会给人们的行程带来不方便、不确定。很多人的困境不是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产生的,而是在旅行途中产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变化太快的时候以不变应万变,可以减少人们心理上的焦虑。
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心理上是有熟悉感的。而当人们被迫滞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面,会非常无助,难过、愤怒、焦虑感就会铺天盖地地袭上来。
小藤想提醒家长的是:那些安然待在学校或家里的学生通常不太会发视频。所以这些视频只是一部分学生遇到困难的状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遇到了这些困难。
现在有些留学生不愿意和父母通电话或视频,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总是把无穷无尽的焦虑和担心传递过来,整个通话变成父母释放自己焦虑情绪的过程。
曾经有过一则消息:
一个留学生生病晕倒在自己的宿舍中,一个热心人发帖到家长群中寻找家长,想要叫救护车,但不知道孩子宿舍具体位置,让一大波家长为孩子的安危揪心。
后来发现这是谣传。
这个谣言为什么短时间内能传播那么广?
因为它击中了家长们心中的痛——万一自己的孩子生病晕倒在宿舍里,孤立无援。
所以当一则类似的消息出现后,部分家长们出于善意会马上转发。焦虑和恐惧会让人们轻信没有根据的消息,破坏人们的判断能力,并影响行为。
因此家长们需要缓解自己的焦虑,才能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更加理性,更能听清楚孩子的需求。
有些家长满耳朵听到的都是不安全的信息,即使孩子讲了自己是安全的,但孩子的说法只被听到一次,而不安全的声音被听到99次,所以家长坚信孩子是不安全的。
焦虑并不能成为孩子防护病毒的保护衣。不要把负面的感受和焦虑传递给孩子,更不要把焦虑和恐惧放大之后强加给孩子。
家长们始终要记住:不能被焦虑感驱逐着去行动。
为孩子提供最恰当的帮助
小藤听说过一位非常殚精竭虑的家长,她找到了孩子当地的餐厅外卖平台,每天三餐都亲自给孩子在网上订,由于时差,需要上闹铃半夜爬起来给孩子定餐。
而且这些家长很骄傲自己为孩子做出的牺牲,在群里分享给其他家长。马上有家长跟风同样操作。没有这样做的家长也会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为孩子做得太少了?
整个群体由此变得更为焦虑。
但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美国现在每个州的情况都不一样。可能确实有个别孩子有特殊情况需要照顾,出国留学的孩子都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家长们在做事情之前不妨先问一下:孩子需不需要?
有些家长其实不清楚孩子的具体情况,孩子有时也不愿意多说,只是跟家长讲:
“我说了你也不懂,我自己搞得定,你不要瞎操心了。”
还有些孩子是半推半就:
“我本来不需要,但你如果要硬塞给我,那我也懒得和你费口舌,我只能接受,但我并不喜欢。”
抛开对孩子的真切关心后,我们会发现,孩子说不需要的时候,可能是真的不需要,美国的情况和国内不同,孩子有可能会把父母提供的帮助看作是一种控制和干预。
如果孩子明确表达需要了,再去行动。
最好的父母,不会拼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自认为是最好的条件,却懂得在恰当的时机提供给孩子所需要的帮助。
最后
留学生父母”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群体,大家付出了比别的家长更多的时间、精力,承受的教育挑战、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教育上,这里的每一个家长都值得尊敬。
留学对于孩子和父母都是考验,我们无法陪伴孩子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共同努力,为了更灿烂的明天!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
不必追。
我们无法陪伴彼此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共同努力,为了更灿烂的明天。
不管是出国前的准备,还是出国后的等待,留学生家长操劳的心始终无处安放,既希望孩子可以去看更大的世界,却又牵肠挂肚,依依不舍。
可是啊,既然闯入更大的世界,又怎能避免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挑战?
正如鹰式教育告诉我们的:
只有将孩子狠心推下悬崖,他的生命才会真正经历的成长!
另外,留学生们也请记住,无论何时何地,有两个人一直在大洋彼岸,翘首以盼。
望学业有成,莫忘父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