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长们大家好,我是王枣,是明德立人的顾问以及文书导师。
耶鲁大学
心理学博士
在留学行业中,我已经拥有5年的经验了,在5年的时间里,我有幸认识了特别多可爱的学生,和期待为孩子拿到更好录取的家长。
也因为这5年时间中,我收到太多得到梦校录取的欢喜与雀跃,也收到不少抱憾和离场。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可以预先判断的结果。
我想这样的经验如果能提前分享给大家,也能让大家有所启发,对今年的申请有所帮助。
也感谢明德立人的老师给我这样的机会,能够和大家谈谈经验,也希望在交流会中能够帮到大家。
首先,提到大家最关注的申请结果。
大家一定好奇:
“我的孩子的成绩,大概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申请结果?”
然而事实呢,就是同样的成绩,类似的经历,申请结果就有可能天差地别,以下就是一些典型的体现。而这些呢就是我个人亲身经历过的案例。
这些不仅是具体例子,也投射并反映了很多相似的情况。
比如同样是托福110+,SAT1400+,有些人因为决策不利,导致没有一所学校录取,而有些人因为选校策略定得非常好,结果超预期录取。
也有同样托福100+,SAT1300+,因为过分强调高录,想要通过这样中等的分数拿到更好的结果,最后只被保底学校录取;有的设立人设再组合优势专业,反而能获得梦想学校录取。
更有同样托福90+,SAT1200+,按理说一般会拿到TOP50以后的学校录取,但是有的同学因为不切实际的预期,导致没有学校录取。但是有些学生因为了解自己的情况差强人意。全权把自己的申请包装交给专业机构,反而能够导致超预期录取。
其实老师们见过很多学生了,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不管作为规划老师还是文书老师,当他们看到一个学生简历时,总能大概能对学生勾勒出一个形状出来。
而学生通常只过过一个人生,在他们的眼中,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当他们自己却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时候,经常会感到眼前都是迷雾。那么这样的学生在做他们申请定位的时候,经常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那么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就是,常见的几种迷茫的学生类型,并帮他们寻找定位,打造独特优势的方法。
(对于这几种学生的分析,详情请听讲座哦,更清楚哦~)
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阶段的学生、年轻人们,他们对与未来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因此没有自由地形成个人兴趣,以及独特定位的机会。
同时呢,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也没有能帮助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做有趣的项目,成为有趣的人。
现在的孩子学的教材内容,和二三十年学到的,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这二三十年间,这个世界已经褪了两次皮,经历了数次的产业革新,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竟然没有任何更新。
反观美国的学生,尤其是在非理科的课上,学习的除了一些固定的课程以外,一年的课程常常是由几十本课外读物组成或补充的。因此才能形成既与时俱进又独立的立场和独特的见解的鲜明的个人性格。
让学生成才,且以学生自己的个性节奏,规划和职业愿景成才,这原本是教育最本源的目的。
但是现代的教育演化下却容易被遗忘。未来教育的核心就是让教育回归本源,让教学成为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助力。
这些大道理说得容易,但是在帮学生做规划的时候,如何解决具体的迷茫的学生找寻方向的问题呢?
有一类学生是比较常见的,看似对什么都没什么兴趣的学生,你对他有什么爱好啊之类,学生会回答看电视,追星等。
老师或者家长会觉得“哎呀我们家孩子没有什么兴趣,没什么特点。”可能也会对于如何塑造他而感觉头疼。但实际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脑海中先想像一个表格,在兴趣这一栏中,你会填什么呢?
我们脑海中认为理想情况下会填什么呢?被不外乎是体育竞技啊,画画啊,艺术类特长,智力竞赛类特长啊等等。
实际上,当你看美国的孩子会填什么呢?
他们可能会写做饭,浇花,养动物,玩桌游,玩网游,放风筝,做手工,收集卡片,聊天,拍段视频,旅游等等。
很多都是在我们看起来“不务正业”的爱好,但实际上,在真正的一个尊重个人爱好,并且不只把一些所谓的正业当成个人爱好的文化中,这些都是令人尊敬而且可以做出一番个人成就的爱好。
甚至有些学生喜欢偶像或者喜欢美食,实际上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引导他做出一番思考和实验,并把它做成一个个人符号。而只有将学科的知识还有思考融汇到学生喜欢的领域中,才真的可能引导他对所做的事情产生热情,而且主动地发挥出个人的创意,做出不凡的作品。
当你谈到一个话题,你会发现他不光有的说,而且甚至滔滔不绝还主动分享的时候,这就是需要引导他的起点了。
一旦确定了一个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就可以凭借经验和想象力,给出学生具体的可以做的项目清单,来帮助他,加速他的思考。
比如说对于喜欢化妆、美妆的学生,你可以鼓励他做一个化妆品原料,来源,以及有关物质清单的APP,并且说服他在消费者中推广。
比如说为学生喜欢的游戏公司,策划、拍卖一些私有的(游戏)皮肤,同时把这些捐款给山区儿童捐助。
或者说对于喜欢植物啊,自然的学生,可以通过稀有花种的命运来追溯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变迁。
当学生的脑洞被开启的时候,他的创意可能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第二大类的学生,我们可以把他概括为在他人的愿望和自己愿望中感到迷茫。
这类学生的焦虑和家长的话题非常相关。
有些学生经常和家长来咨询,来寻找自己的方向,但是有时候学生没说太多自己想说的话,家长会立刻想要去帮助他,做一些有益的补充;或者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自己的想法,有其他的想法,比如说希望孩子转向学习一些更有未来的方向,类似经济或者商科,这些听起来更有“钱”途的方向,或者是工程学院等等方向。
在这样的情况下,跨学科和交叉创新的思路就显得非常可贵了。
虽然对很多人来说,学科之间的壁垒是不可逾越的,但是事实上,没有不存在交叉点的学科。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就应时代的要求,将课程设置从专业化、研究化过度到了职业化和产业化,创造出了无数产教联合、产研联合的火花和成果。
以产业化最突出的卡内基梅陇大学为例,学习直接大刀阔斧地砍掉了社会学专业,用社会与决策科学取而代之,开始了决策科学、政策与管理、行为经济学、政策与组织这几门能直接对应市场人才缺口的学科。
这样来说,社会学这样对未来找工作不是很有利的专业,但学生对社会学感兴趣,家长却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情况,就是一个一举三得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在这些学科中,因为他们是交叉学科,相对有其他学科,他们的竞争者也是相对于少的,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更需要帮他们打造出一个有个人特色的一种写作方式。
因此除了问学生对什么专业感兴趣之外,脱离一个传统的学科框架,看看学生最近在看什么新闻、觉得什么社会时事或者新鲜的事物很好很酷,以及他对于做哪些职业的人很感兴趣,觉得他们工作很有意思,再反推学生对哪些学科可能会感到兴趣。
这就是打开学生思路的一种好方法。
还有一类学生,当我们看到学生简历与描述的时候,会觉得“哇,好厉害!”但是当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进过聊天,通过学生的语言和描述,思想方式,会觉得与之前的设想不大一样,感觉似乎和简历上体现出来的不是同一个人。
这样的情况出现,十有八九会发现背后有一个非常能赋能学生的家长。他们比老师更了解学生的长项,而且很可能早就帮学生打造了一份很漂亮的简历,但是这样光鲜亮丽的简历背后的问题是,学生可能欠缺这个简历所展现出来的思考方式或者规划能力以及原动力。
所以一开始和这样的学生合作的老师可能会有一定的困扰。
是尊重学生本身的性格优势呢?
还是遵从他的简历,也及时家长帮助学生营造出来的简历人格呢?
一般来说,这些学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习惯了将自己的想法后台化,比较少地展示自己的个人观点和兴趣,因为他可能习惯了站在家长营造的人设背后。
这种情况,老师其实更应该挖掘学生本源的性格特征。因为在上大学期间,学生需要自己选择新的课程,自己完成新的课题,这个时候家长能帮上忙的地方很少。为了学生日后的发展,鼓励老师们用其他的工具挖掘学生真正的个性优势。
有两个比较常用的工具。
一个是半命题或者开放性的作文。并且采用很具体的题目。
比如
“你最喜欢用的APP以及原因”;
“随机打开你关注的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或者你喜欢的一篇文章,再找到另外一篇观点相反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描述你的家庭成员”
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全自主作业,让他自己在独立的安全空间中,充分开发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写作能力。
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
如果学生很忙,条件不允许,没有时间做独立的作文,也可以让学生拿出一篇曾经自主写作的文章、个人散文之类,因为很多不擅长沟通的学生,他的作文能力是优于他的谈话能力的。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这种文章写作中体现出来的性格和优势再做深度挖掘。
第二种形式是讨论课。
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学生开设讨论课形式的课程,比如一对一Meeting的时候以讨论课的形式,直接要求学生对问题发言,逐渐形成发言——思考——有观点的习惯,这种也是学生建立对老师的信任与肯定也非常关键。因为当他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以后,他会更容易认同另外一个人,讨论课对你来我往中双方的认可创造了一个难以替代的空间。
还有一类学生,其实不是自己没有兴趣,而是对很多方面都有兴趣,缺乏专精性,对于每一个兴趣都浅尝辄止倾向。
这些学生的解决方案是多种的。
有一些学生在权衡利弊以后,能够找到一个更强的个人兴趣点,比如老师家长通过学生在谈论不同兴趣的时间、表情程度等等,来探测出学生真实的爱好倾向。
也可以给学生看不同兴趣的相关案例,来让他感受他对哪个兴趣更能被吸引。
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可能会时常改变主意,或者拿不定主意,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仿照处理孩子和家长兴趣点的不同,找到兴趣的交叉点,推荐他尝试做他能够把自己的多种兴趣融为一体的创业与研究/方向。
第二:推荐以不同的形式同时关注,呈现自己的多元兴趣点。让学生多投入时间,老师也指导学生产生不止一个小项目和小方向。并且承认这样的多元化就是他的特点。
有些学生即使经历整个大学都无法割舍任何一个爱好,这样多元化的混合液不失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
大家只要看看美剧或者电影中的少年主人公,他们都是什么样的性格,其实就可以大概地判断出来,目前受美国人民以及学校学生喜欢的人设是什么样的。
如果一定要走学术路线,是一定要拿出相当深度的学术作品,并且做过相应的背景提升。因为和你孩子同台竞争的学生,可能发表过学术论文,做过学术报告,甚至参加过地方政府的议政,发布过一些APP,参与过名校实验室的研究等等。如果做不到这些深度的话,能试试多元性,打一个差异化定位,反而是更有利的策略。
接下来分享的三种情况,可能都不完全和学业相关的,但是不管家长还是留学导师都会在生活,青春期等各种阶段碰到一些问题。这是在生活中产生一些心态,并且让家长和老师感到无助的情况。
这是我在咨询和帮助身边人中发现,大量学生没有动力发展他的个人事业。人生中友情,爱情,亲情,其他人际关系等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学生无法集中精神到个人事业上。很多人认为这类问题不足以或者不容易在教学领域被处理,然而大部分这类情况,实际上解决起来是非常简单的。
而且不管对于家长与孩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纽带都能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解决这类情况还是利大于弊的。
对于不擅于解决这类情况的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两个简单的步骤。
第一个是给充分的空间,让孩子把自己的困扰讲出来。一旦讲出来,就成功了一大半。
实际上在中国的很多孩子,是缺乏被成年人肯定,被积极倾听和呵护的机会的,当学生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以至于把自己困扰讲出来,你已经成为他最信任的成年人了。
第二步就是帮助学生做认知调整,其实就是拓宽他的视野,打开他的天窗。让他发现有限的生活区域外,还有那么广阔的天空,也就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宏大一点说,就是激发孩子对未来无限的想象。
老师和家长可以结合自身或者身边令人敬佩和爱戴的人的案例,或者之前优秀学生的案例,也可采取学生认可的名人的案例,启发学生,将个人发展放到第一位,能够解决现在所自身有不好的事情。
基本上,几乎所有和学生个人生活情况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两步进行解决,几乎百试不爽。
还有一类比个人生活的问题更棘手的是家庭影响带来的问题。(家庭原因的影响很多,不一一赘述)
家庭对孩子带来影响往往更深刻,而且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脱离。具体的解决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责任重大。所以我们只给出一些比较基本的建议。
还有一类学生,大致可分为,由于性格和理想等原因,导致碰壁了的学生。
这些学生可能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做过一些相关尝试,却遭到失败或挫折,或者是因为性格原因,遭到外界的否认等负面情绪,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
当老师和家长发现学生对自己有自嘲,易爆易怒,不自信,自我评价时好时坏,对其他人评价偏低,就有可能是这种情况的学生。
对于这类学生,简单地来讲 ,家长和老师能够给出最好的干预就是给予无尽的鼓励与肯定。
本身这是外界导致的否定,那么感受到外界的肯定和善意后,这类学生就会迸发出惊人的创意和能量,也是他们以后的求学路上一段宝贵的经验。
还有一小类学生也会有很常见的消极情绪。这类学生可能不经常出现在老师们的视野中,因为他们对学习本身抱有比较大的成见,他们会觉得自己实在太酷了,而学习一点都不酷,根本不向我做的事情。
如果老师或者家长要处理这类学生,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展现自己很酷的一面,让他们发现,在认真无聊的大人里,也有这么酷的存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或者家长有很潮很酷的一面,这里就能改变他们对人生规划,对什么是有意思的人,以及个人成长的定义和态度,也可能会对他们形成改变一生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讲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如何通过理性的选择学校和专业
帮助同学们拿到更好的OFFER?
第一个议题是想要让大家了解,如果选择不谨慎,后果会多么严重?
会陷入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来做学校与专业的选择。
这个案例并不是个例,研究显示,中国留美的学生,有47.5%都呈现抑郁症的倾向,而48% 有焦虑症状。
考虑交集和不交集原因,加起来大概有60%以上的学生呈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的症状。绝大部分这些人,并没有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语言也有障碍,因此老师和学校都无法提供很好的帮助,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
回到之前我们说过的情况,以这个托福100+和SAT1300+的普遍情况为例,王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更为详细的分析。
这时候需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选择权,也可以看学校中冷门专业是否也有申请优势。
很多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经济学,但是可能针对孩子在美国的情况,说不定其他社科类专业更有优势。
还有一类家长也喜欢组合最好的专业和最好的学校冲刺,然后不留保底,或者保底学校很差,其实这样的冲刺不理性。
当学生对自己真实情况有所预期以后,就可以和老师家长们商量出一个趋利避害的方案来。
首先要了解学校的招生官们最欣赏的是,有强烈的个人追求,想要在社会上做出不凡事业的人。他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人们。
因此,这就是我们前面说为什么要引导学生,营造出个人性格和人设。
这样的性格是真实且独特的,招生官能够感受到真挚且有人性光辉的学生,招生官才会眼前一亮,同学们才有可能得到超预期的梦校录取。
接下来就是选校。
除了名次之类的常见参考因素,还可以看校友们如何评价学校的。
学校也有不同的性格,所以抱着如何选择自己人生的态度来选择学校,也是能打动招生官的点。
选校的理智与安全,王老师会在讲座中详细地为大家分析。
如何分辨销售话术?
如何理性做选校的决策?
想要冲刺更高的名校,概率多少?可以赌吗?
那么这就说到了文书的冲刺。
老师们能够带着孩子冲刺最好录取几率的好学校,而为了展示学生魅力与核心能力,就需要靠文书。
在如今的竞争形式下,更多人是因为文书的不够出色而被筛下来,那我们首先要避免的是差文书。
招生官:我希望看到的是简历中无法看到的东西。
我们能看出来,优秀的文书中,学生都是以妙趣横生的写法来吸引招生官的注意力;另外一个重要点,就是创意性的思考。比如学生曾经写过新的视角来看社会上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还要强调一点,其实要适当放弃。
很多人想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但是这一面并不一定能在文书中吸引人。因此我们要和家长老师一起商量出最好且最独特的一点写入文书。
最后一点是要为文书注入灵魂。
这在电视剧,文章和小说中,也是通用的。
其实就是找出什么时候伊特角色最像一个“人”。
人们在顺境的时候其实最不像一个人,反而在逆境的时候最像一个人。
招生官们想看到的就是学生在逆境中的思考,挣扎,选择等过程。
这是英雄的脱胎换骨,这就是为文书注入了灵魂。
其实,我们很能理解,在申请的几个月中,孩子和家长显现出来的各种焦虑。
因此,我们也为留学家庭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谢谢大家,希望以后在明德立人教育,还可以与同学家长们在申请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