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庆假期来了
正值新中国70周年诞辰,全国上下都弥漫着节日的欢乐气氛。而在留学生心中“热闹都是他们的,在国外的我什么都没有”,甚至一心想要回国为伟大的祖国庆生。
我们对在外求学的同学们表示深切地慰问。我们知道,日益壮大的祖国让留学生越来越自豪,同样祖国的发展也离不开留学生们的贡献。
中国人的留学史就像近代中国的历史,随着国家的兴衰跌宕起伏。
从建国初期有学生到美国留学至今,留学学子对近代中国的改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到处都有归国留学人员的身影....
抗战胜利后留学生归国热
中国自抗日战争末期至1949年夏天,出现了一次留学高潮。这一期间,用“留学”“讲学”“实习”“考察”“参观”等名义和方式出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数目庞大。
据已有材料估计,1950年夏,尚在美、英、法、日等国家高等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包括一部分教授和专门人才)有5000余人。
建国之后,由于中美关系恶化,留学大门基本被关闭。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向前苏联派出了1万多名留学生,向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学生。
1956年起,我国又决定向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派遣留学生。
解放战争在大陆取得基本胜利,人民解放军的牺牲精神和各地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事实,感召了很多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这对高级知识分子向外流的现象就起了根本变化。
高知留学生们开始内流,更多进步的留学生在国外发动了回国运动。
而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国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实践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国内各方齐心协力争取留学生早日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国家办委会想方设法满足在外留学生的回国愿望,并解决回国后工作问题。其间,美国等国政府利用各种途径利诱、扣留甚至囚禁我在外留学生,阻挠其回国。
但是,在国内相关部门的努力争取下,截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等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和优秀留学人员回归祖国的怀抱。
这些在新中国成立前出国的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历经重重阻碍,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定居工作。
其中许多人成为了我国高科技领域一些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当时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向原苏联和东欧派遣的留学生,在学成后全部回国,为当时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科研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留学生大规模增加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对派遣留学生问题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7月某天凌晨3时许,美国白宫的电话骤然响起,总统吉米·卡特从睡梦中被叫醒。
卡特问,为什么这么早打电话?
普雷斯向他报告说,此时正和邓小平会见。
卡特问,是有什么坏消息吗?
对方说,不是,他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当然可以。”
“他问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诉邓小平,他可以派10万人。”
同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的首批52名访问学者起程赴美,这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中国留学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被确立,无数愿意用双手创造财富的人一头扎进神秘莫测的“海”,开始了一场改变命运的探险。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改变,国人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在悄然变化。
在那个特殊的新旧交替时期,长时间的精神压抑之后,国人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鲜。越来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经商”取代了“拿铁饭碗、挣死工资”。
1984年,留学这件事也迎来了大潮,这一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了人们自费留学的渠道。中国留学生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气和梦想去往世界各地。
出身于陕西西安的张朝阳在考取李政道奖学金时,对手是祖国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终,他成为被选中的100人之一。
后来有人问成为搜狐掌门人的张朝阳:“在面对风险投资时心理压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这些压力比起我在清华参加考试的时候的压力要小得多。“
1986年,阎焱、熊晓鸽、张朝阳、张亚勤去了美国。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国,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盘子,田硕宁也在这一年去了美国,之后成为亚投行第一任行长的金立群则赴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院进修。
越来越多的青年奔向国外。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渐商业化的时代特征,让中国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神秘感和难以琢磨。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经济上形成了强烈的号召力。“海归”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与经济加速相对应的,是留学政策的进一步松绑。
1993年11月,李铁映同志代表政府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政策,这一政策一扫80年代末一度对留学政策有所收紧的阴霾,给留学潮又加了一把火。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黄金盛年之后,互联网这项科学技术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开始商业化,展现其迷人的魅力,中国也正迎接这一股互联网冲击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国互联网大潮中,“海归”们也在这一时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9年国庆,大家的名片上开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着“.com”的T恤。
要当院士的李彦宏断定:互联网在中国成熟了,大环境可以了。于是,他决定回国创业。
接下来的新世纪,每个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思维“搅”个天翻地覆。
那时候,尽管各种优秀“海归”出于梦想或出于商机选择回国,但在2002年,也就是中国被世界贸易组织接纳的次年,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土壤并未成熟,出国与归国人数之比一度达到了6.94∶1,也就是说,每7名中国留学生中仅有1人回国!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的蓬勃发展,后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踏上了归国的航班。
留学生回国人数稳步上升
进入新千年,一切都变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为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注解。
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相对应的,就是此阶段滚滚洪流般的留学潮,中国已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
很多学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选择将孩子送出国去,出国留学也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前首富王健林,在儿子王思聪两岁时,选择将他送到国外上寄宿学校,从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学,到英国温彻斯特公学,再到伦敦大学学院哲学系,王思聪一路在国外接受先进的教育,养成了张扬的个性。
此后,不仅精英人士、商业大佬选择送子女出国,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了送子女出国的队伍中。
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了60万。同样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
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上一年增长11.19%,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同比增长14.90%.
从1978年到2017年底中国出国留学相关数据中不难发现,留学回国人数稳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其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有共计313.20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的83.73%.
十八大以来,随着留学回国人数的不断攀升,已有231.36万人学成归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的73.87%.
很多国家条件更好,为什么选择回国?
很多技术人才直言“在美国,华人技术人才能跻身管理层的不多,可能会一直写代码。”除了国外的天花板,更大的原因是日益强大的祖国,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看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于是,中国留学生带着工匠精神正走向世界,又带着学识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西方媒体评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国。
建国70年,归国留学生与乡下知青、高考学子、下海闯荡的商人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崛起的重要力量。
70年中,这群中国人“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不知不觉中,世界却惊奇不已,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
建国70年,是中国青年学子负笈海外、励志报国的70年,是中国教育学习、借鉴、赶超的70年,是从人才输出到人才回归的70年。
与此同时,这支源源不断的留学大军,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输入了不竭的新鲜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离,推动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当年第一批的出国留学生已经白发苍苍,他们作为中国留学历史变迁的见证人,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经济腾飞。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留学的历史不断变化,不变的,是千万万万像他们当年一样奋力奔跑的人。
70年,无数的新事物,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孕育、诞生、壮大。
神舟飞天、航母下水,高铁飞驰…
这不断提醒着你我,祖国,正在变强!
这一刻,我们也要成为祖国的见证者与建设者,和中国一起变强!
无论身在何方,我和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
祖国生日快乐!
国庆节即将到来,为庆祝祖国70华诞,明德立人特制国庆专属系列海报:
【假如XX年代有朋友圈,留学生们会说些什么呢?】
国庆7天,每天带你穿越一个十年,让我们一起回顾70年的留学变迁史。
国庆七天不见不散,欢迎关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