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大学是素以学术化和理论化著称的常春藤名校,建筑学院是其拥有的惟一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与哈佛设计学院建筑系、康奈尔大学建筑系等注重职业教育、以培养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教育不同,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一向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为特色。
一、学院历史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始于1832年由业余建筑师兼科学家约瑟夫·亨利教授的一门建筑历史课。这也是当时还未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新泽西学院所开设的唯一一门人文课程。1837年约瑟夫·亨利离开学校之后,建筑学方面的课程由其他教授继续讲授,并未中断。1882年艺术学与考古系成立后,建筑史、建筑设计等建筑学相关课程被并入该系。1919年一战结束后,建筑学院正式成立。
虽从艺术学与考古系中独立出来,建筑学院仍然与其保持极其密切的关系。建筑学院的许多课程都由艺术学与考古系的教师教授,两系间的学术交流也十分频繁。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曾是美国唯一由建筑历史学者担任院长的建筑系/学院,学院在成立之初便坚持以下信念:学生应接受全面而深厚的人文教育;建筑学应被视为一门艺术;学生应了解其他相关艺术种类;建筑技术的教学应与设计结合,并为设计服务。
20世纪30年代,格罗比乌斯、密斯等现代主义运动先驱来到美国,使美国的建筑学教育体系产生很大变化。以哈佛为首,东海岸各校建筑系/学院都进行了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和技术的发展, 普林斯顿建筑学院也不例外:学制由原来的3~5年延长为6~7年;人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学院明确提出建筑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育”而不是“培训” ;学院培养的是善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在这一阶段, 赖特、 勒·柯布西耶、Richard Neutra、BuckminsterFuller等著名建筑师都曾来此讲学。
随着学生和教师人数的增加,原先位于艺术学与考古系大楼之内的建筑学院教学空间已经不能满足需要。1963年,包括制图室、教室、讲演厅、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模型室和两个展厅的建筑学院新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至此也由原先紧密依附于艺术学与考古系之下的一个教学方向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院。院长Robert Geddes对学院的教学方向和课程进行了扩展,聘请了多位著名建筑师和理论家(如路易·康、迈克尔·格雷夫斯、Kenneth Frampton、现任库珀联盟建筑学院院长的Anthony Vidler、彼得·埃森曼等)来校授课,同时Henry Cobb、兰姆·库哈斯、罗伯特·斯特恩、罗伯特·文丘里等也曾来校讲学。
1989年,建筑师Ralph Lerner接替建筑理论家Robert Maxwell任院长后,对学制和课程又作了一些改革:本科生选择方向更加自由,计算机图像方面的课程被列入选课单,建筑技术方面的课程得到进一步更新,并加入了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建筑学院大楼也进行了翻新,增设了计算机房、局域网和激光模型切割机。同时,RalphLerner还将多名在各自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学者和建筑师聘为教授,如城市规划理论家M. Christine Boyer和Mario Gandelsonas、建筑理论家Mark Wigley(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和Beatriz Colomina以及艺术家兼建筑师ElizabethD iller等。
现任建筑学院院长,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Stan Allen于2002年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研究生教育指导的职位来到普林斯顿。作为景观设计事务所Field Operations前合伙人之一的S tanA llen担任院长后,学院的景观建筑及计算机图像方面的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重视人文的传统也得以保持和发展。学院继续保持和艺术系、历史系、哲学系等人文系科的紧密联系,并开设涉及历史观、性别研究、社会阶层分析、大众媒体研究等方面的多门人文理论课程,由本校和外校的学者讲授,在美国建筑院系中独树一帜。
二、学制和教学特点
1.本科生教育
和大多数美国大学相似,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进校后第一年不分专业,希望进入工科类专业的学生第一年末选择专业,而希望学习人文或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则在接受两年的通才教育后选择专业。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属于人文大类,毕业时获得文学士(A.B,在其他美国大学中称为B.A)学位。因此,普林斯顿建筑学院的本科生真正进入学院学习设计的时间只有两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学制一律为4年)。 持文学士学位的建筑学毕业生不能参加建筑师资格考试,因此希望成为建筑师的毕业生通常会再学习两年,以取得建筑学硕士(M. Arch)学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院本身设有建筑学硕士点,但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都会换一个学校就读,学院也没有类似国内“保送”的制度。
与这一学制对应,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在学生接受广泛的人文教育的同时,使他们对建筑理论、设计、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能有基本的感觉和理解,为硕士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本科一至四年级的课程安排大致如下:
1~2年级以数学、英文写作等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对各个人文领域的广泛认识。同时,希望学习建筑学的学生需选修建筑历史、艺术史、建筑思维概论、建筑设计概论等课程,为3~4年级正式学习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3年级为建筑设计教学的正式开始。学生在学院大楼的工作室里有了自己的座位,开始设计课的学习。学生被分为若干个studio,每个studio由1名教师和几名助教带领,在一学期内一般会做几个小项目,具体内容由教师决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studio,如某个studio人数过多则由教师讨论或抽签决定。除设计课以外,学生还需要选修建筑技术和建筑理论方面的课程。
4年级秋季学期的授课形式仍然以studio为主,同时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名为“建筑理论选题”的课程,为春季学期的毕业论文作准备。春季学期中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毕业论文上,同时他们还需要完成规定的建筑表现、建筑技术、建筑理论等课程的学分。
本科生在4年内除studio外,还需完成6门历史与理论课程(3门包括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 2门规划或景观历史与理论课程以及1门艺术史与理论课程)、 2门建筑技术课程、2门建筑设计课程。
除少数必修课以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包括研究生课程在内的绝大部分课程,并可以在期中考试前退课。学生开学后一两周内常常四处听课,被戏称为“shopping”。 由于学生人数很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课堂上讨论的效率很高。开学时授课教师会列出一张书单,每次上课前学生通常需要完成100~150页的阅读量,平时经常穿插小型的习题、课程设计或论文,期中和期末一般各有一个大的课程项目或10~15页的论文以及期中/末考试。普林斯顿大学的考试无人监考,学生必须在试卷封面上签字保证不作弊,作弊者将一律强制退学。而学校对学生课程论文的要求也很严称为“shopping”。 由于学生人数很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课堂上讨论的效率很高。开学时授课教师会列出一张书单,每次上课前学生通常需要完成100~150页的阅读量,平时经常穿插小型的习题、课程设计或论文,期中和期末一般各有一个大的课程项目或10~15页的论文以及期中/末考试。普林斯顿大学的考试无人监考,学生必须在试卷封面上签字保证不作弊,作弊者将一律强制退学。而学校对学生课程论文的要求也很严格,不但严禁抄袭,引用文献时也必须详细列出参考书目。笔者一位同学的论文就曾因为漏写参考书目而被判不及格。
2.硕士生教育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生教育有3种模式 (即 三年制的M. Arch I、两年制的M. Arch II 和一年半学制的post-professional degree),每年共招收20~30名学生。M. Arch I招收本科非建筑学的学生,M. Arch II招收本科为四年制建筑学的学生, 而post-professional degree的招生对象则为已取得五年制B. Arch学位的学生。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硕士生教育虽依然重视人文和理论,但更加强了职业实践方面的课程。核心课程仍然是studio,每个studio为时一学期,做一个设计项目。每年通常有5~6个studio可供选择,除第一年的M. Arch I学生必须选修一般由院长指导的core studio以外,任何年级的硕士生都可以自由选择studio。Studio的指导老师通常都是有一定名气的建筑师或理论家,如Peter Eisenman、Ben vanBerkel、Lisa Ann Couture、Elizabeth Dillier、Jesse Reiser、妹岛和世等。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但一般都会把一个学期分为几个阶段,从分析概念开始逐渐导出设计。他们通常至少会利用半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分析,做diagram,而建筑设计则从diagram中逐渐生成。指导老师更加重视建筑设计如何产生、设计概念是否能够自圆其说,而不只是“设计成果”本身。 Studio 结束时指导老师会邀请一些建筑师或理论家进行评图,一般对学生设计的表达方式不作限制,只要能充分表达设计想法都可以被接受。
除studio以外,硕士生还需要选修一定数量的理论和技术课程。硕士生的理论课程均以小班讨论课为主,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和本科生的理论课程相比,硕士生的理论课负担相对较轻,没有考试和作业,但对课程论文的深度和篇幅要求较高。通常开学后两星期左右,学生便开始决定课程论文的题目,作独立研究,并在课堂上对个人的论文进行讨论,听取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期末交一篇20~30页的论文。技术课程也大多是
小班讨论课,对数学要求很低,以实用原则为主,与建筑设计结合紧密,丝毫没有枯燥无味的感觉。
硕士课程最后一学期的重点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由学生自由选择题目、导师、安排时间,是对学生能力和创造力的最大考验。学生在前一学期末根据个人兴趣对当代建筑理论或实践的某个领域提出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最有帮助的导师,在其指导下进行研究和思考,逐渐得出最后的设计成果。最后的答辩评审团由 学院邀请10名左右的校外知名建筑师或建筑理论家组成评,名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毕业设计答辩是学院每学期末的盛事,全学院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会旁听,进行答辩的学生也都尽力表现,每次都会出现一些水平很高的作品。很多学生会充分利用评图厅内外的空间,运用装置、投影等手段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概念。
和本科生一样,所有硕士生除进行毕业答辩之外,还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才能毕业。M. ArchI的学生须修完24门课,其中包括设计、历史理论、技术和职业实践方面16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以及3门历史理论选修课、1门建筑技术选修课和4门任意选修课。M. Arch II学生须修完16门课, 包括4个studio、 2门设计分析与表现方面的课程、 3门建筑技术方面的课程、5门历史理论课和2门任意选修课。Post-professional 的学生须完成11门课,包括3个studio、1门设计分析与表现方面的课程、1门建筑技术方面的课程、4门历史理论课和2门任意选修课。
3.博士生教育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的博士生教育以培养学者和教师为宗旨,每年仅招收4~5名学生,并以学生进校后第二年末的general exam为界分为两个阶段。General exam之前的两年内,学生必须完成16门课程(其中包括两门外语和担任助教的课程),所有课程由学生根据研究兴趣自由选择。
完成所需课程之后,学生便开始准备generalexam。每个博士生需选择几名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并向他们提交一份说明自己研究兴趣的大纲。大纲被委员会认可后,学生需要完成6篇论文,其中1篇应与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直接相关。完成6篇论文并达到必须的外语要求后,该博士生将进行一次口头答辩,答辩通过后可在2~3个星期内选择1名导师和2名第二阅读人指导其论文写作。通常在这一学期末,学生将公开陈述博士论文大纲,这一答辩通过后general exam正式结束,学生开始进入博士生教育的第二阶段,即独立研究阶段。
在独立研究阶段,根据general exam中完成的博士论文以及导师和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博士生在导师的帮助下继续深入其研究方向。每年五月中旬,学生必须向博士生指导委员会提交一份简短报告以说明其研究情况,包括论文进展情况、选修的课程、参加的学术会议以及研究资金的申请等。博士生毕业时间不限,博士论文通过即可毕业(一般是进校后的5~7年), 毕业后大多到各大学任教。
三、主要导师及研究方向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约有三四十名教师, 其中终身教授约10名左右,研究方向包括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城市理论、建筑社会学等。主要的博士生导师和研究方向如下:
1.M. Christine Boyer
M. Christine Boyer的研究方向为城市理论。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硕士和建筑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美国城市、城市规划、历史保护规划和计算机科学,对电影和建筑的关系也有一定研究,主要著述包括 《梦想理性城市:美国城市规划的神话1890~1945》、《曼哈顿建筑与风格1850~1900》、《集体记忆的城市》、《虚拟城市》等。M. Christine Boyer开设的较受欢迎的课程有“定位城市”和“城市形式的发展”等。“定位城市”通过电影中的城市对城市空间以及个人对城市的感受进行研究,而“城市形式的发展”则对20世纪初直至当代的城市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柯布西耶和库哈斯的城市理论为重点。
2.Beatriz Colomina
Beatriz Colomina的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他获得巴塞罗那建筑学院建筑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建筑与媒体,主要著述包括《私密性与公共性:作为大众媒体的现代建筑》、《性别与空间》、《建筑生产》等。Beatriz Colomina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如卢斯、柯布西耶、史密森夫妇、Eames夫妇等)有十分深入的研究,
他所教授的课程与其正在研究的课题密切相关, 通常每学期都会是不同的内容。
3.Robert Gutman
Robert Gutman的研究方向为建筑社会学。 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住宅、建筑实践历史等,主要著述包括《建筑实践:一个批判的视角》等。他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有两门,即“住宅和城市理论”和“建筑实践环境”。 前者是对19世纪中叶以后许多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学家、政治家等在住宅和城市理论方面观点的总览,后者则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建筑师的执业环境、建筑师与业主的关系、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成功的原因、社会环境与建筑师作品的关系等进行分析,为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4.Edward Eigen
Edward Eigen的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19世纪人文及自然科学与建筑学的交汇,目前正准备出版著作《一个反常的规划》。 他在学院内教授数门建筑史课程。
四、硬件环境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是一幢设计于20世纪 60年代的混凝土现代建筑,面积不大,设计亲切、朴素而精致。一层有前、后两个评图厅/展厅和一座讲演厅,开敞式的学生工作室设在二层和三层,两层空间上下相通,以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学生的座位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每学期设计课的分组情况安排。图书馆和计算机房也在二层。图书馆内藏书近4万册,除建筑、规划和设计类书籍及杂志外,还有部分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另外,图书馆入口处有一个流动书架,每学期学院开设课程的参考书都会被陈列在上面,以方便学生借阅。计算机房内有打印机、绘图仪、晒图仪和三四十台电脑,每台电脑均配有扫描仪,打印全部免费。地下室里有一个视觉与媒体图书馆,学生可在此借阅录像、光盘、幻灯片和微缩胶卷等,同时还设有一个小模型室。学院主楼之外另有一个建筑实验室,内有电锯、电钻、冲床等木工和金工机械以及两台激光模型切割机,由两名专业建筑技术工人管理,制作模型十分方便。此外,学校主图书馆和艺术系图书馆内也有很多建筑方面的书籍。
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学习两年,深切感受到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教育与国内建筑学教育的不同。这里的Studio可能以建筑设计为终点,却并不以建筑设计为起点。studio的主题常常是对当代建筑和社会领域一些问题的思考,学生从开放式的研究入手,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并用一系列diagram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半学期才开始进入形式发展的阶段。最后评图时,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从校外请来的评图人都不太关心建筑设计技巧和设计手法,问题主要集中在设计概念的逻辑自恰性和设计对概念表达的完整性上。同时,普林斯顿优越的人文环境为学院提供了极佳的人文氛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哲学、社会学、历史和艺术等各方面的课程,校内外的交流活动也非常丰富。除讲座以外,学院还经常举行各种为期一两天的建筑理论座谈会,参加者大多为本校或校外的学者、建筑师、艺术家和学生,主题涉及当代建筑规划及艺术理论、建筑教育、社会学等
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助益。比较起来,国内的建筑学教育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几乎是建筑设计事务所内学徒式培训的延伸,对建筑设计技法的学习和探讨占去了大部分设计课的时间,使学生很少有机会作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林斯顿在建筑技术与建筑实践的学习方面,不论和其他美国学校还是和中国的学校相比,都显得有些轻视,这也直接导致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不受大部分建筑设计公司欢迎。在许多主流建筑设计公司眼里,普林斯顿的毕业生往往有些过于理论化,“眼高手低”。对我自己来说,普林斯顿这种“空中楼阁”式的建筑教育倒是与本科时接受的实用主义建筑教育互补,对个人建筑观的完善大有裨益。
查看院校详情 >>>>> 普林斯顿大学
相关阅读推荐
普林斯顿大学商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排名
普林斯顿大学介绍
普林斯顿大学奖学金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
普林斯顿大学法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文书范文
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条件(本科、研究生)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课程设置|专业排名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专业描述|就业方向|成绩要求
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硕士(MSF)申请条件|就业情况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专业设置|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