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立人提示:美国留学申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最终肯定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它经历了长达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有每天图书馆背GRE单词的寂寞背影,有一战,二战的烦躁情绪,有收到dream school拒绝的懊恼心情,很多很多的苦涩汇聚了一条并不宽广的路.但是更多的,是怀揣了美国梦的希望的喜悦与期待,对未来幻想的美好憧憬,收到心仪Offer那一刻的尘埃落定.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兼程,哪怕前方泥路崎岖,困难重重.
普林斯顿面试官表示:大部分中国学生很难让她记住,有些甚至让她反感:特别是那些极力证明自己很厉害的,和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
14年,普林斯顿大学在中国区的录取创下新低,北京地区录取率不足3%,仅为全球录取率的一半。硬件条件达标的中国“学霸”们大多“折”在了面试上。
Nini Suet,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区校友面试委员会的北京总负责人,对于申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面试关,她有诸多心得不吝分享。
“面试官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重要,但也不能说非常重要”,Nini说。
不像国内大学会给评分因素设定权重,美国的学校不设置固定的招生比率,他们选择学生“没有一个formula(准则)”可言。
在这样的招生氛围中,面试官起到的作用是给申请者和校方双向了解的机会。一方面,考察申请者的个人表现,“过滤一些完全不符合学校标准的学生”,他们“在我们这里就被卡掉了”;另一方面,通过分享自身的在校经历,面试官给学生提供考察校方的机会,助其做出明智的选择。
面试结束后,面试官通常会针对申请者的表现写报告。报告是体现面试官重要性的地方,它一般会述及对申请者的评估意见,然后“根据学校给的一些要求去回答问题,最后做出一个决定—到底这个人是非常好,还是OK,或者是不行。”当招生办公室查阅学生的申请材料时,报告会是个有效的参考。
北京录取率不足3%
常青藤名校的一大特点是低录取率,普林斯顿亦是如此。Nini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普林斯顿针对全球的新生录取率是7.28%;至于中国区,总体尚未统计,局部来看,“北京,录取率不足3%;广东地区,今年录取率为0”。
北京、广东两地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录取率,证明了中国学生名校申请竞争的惨烈,即便是拥有良好教育资源的一线城市孩子,亦很难叩开普林的大门。
普林斯顿的招生门槛,据Nini所述,与其他的藤校差不太多。除了作为基础入门条件的良好成绩,那些拥有“发自内心的兴趣点”及持之以恒的韧性、具备定位清晰的自我认知等可贵品质的人,往往更易得到藤校的认可。
一些中国学生参加一些活动或做一些事情,并非出于个人兴趣,更多是为了拿到offer。Nini谈到,“这样的中国孩子见得太多了,去一个什么乡下,假装是做义工呆一个学期才回来。你听他讲故事,一听就知道是假的。这种东西是编不出来的,你永远不可能用一次两次这种经历掩盖过去。你参与的活动必须是自己喜欢的,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兴趣,面试官很容易从对话中感觉出来。”
缺乏自我认知,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通病,也是多数申请者被普林拒之门外的要因。
Nini提到,藤校青睐的是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贡献的学生,“学校为什么要收你?它不是一个慈善机构,你来这边是要给学校做贡献来的,那么你的贡献点在哪里?”很多中国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认识,不懂得自己可以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他们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不会运用自己的长处,更不会去想以后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自己、对社会没有任何概念,“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被录取的”。Nini进而解释,“普林收的孩子必须都是希望其利用自己的一些优势来为社会和学校做贡献的人。这个贡献是什么?其实,不需要很明确说以后要成为一个科学家或其他,但是你一定要有这个方向。这一定是你的一个目标,就是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能仅仅只是索取,你要学会给予。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点,是我们非常非常看重的品质。”
了解更多内容:
普林斯顿面试官谈:最反感的学生(上)
普林斯顿面试官谈:最反感的学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