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美国名校采用的是“Holistic Review(全面审查)”的录取方式,标化、在校成绩、学术活动、文书、推荐信.......都是申请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假如我们把这些要素比作是组成木桶的一条条板子,那么牛娃的木桶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短板,但对于普娃来说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标化考不出来、托福100+、活动比较少.....
那么对于普娃有明显短板的情况要怎么办呢?
这时候在规划中,我们要具备“反木桶”原理的规划思路:
在了解清楚自己短板基础上,扬长避短,找到长处,把优势放大,不能只关注弱点,总想去弥补,从而忘记了亮点。
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有短板可以接受,用其他方式尽量弥补,另外也可以在文书材料去客观解释。
- 其他板块齐头并进,不要盲目跟从头部学生花时间去参加打竞赛之类的活动。
- 重视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突破点展开活动。
- 目标前30,重点是长板要突出,避免活动多、浅、杂。
- 目标前25,需要体现活动的学术深度,通常建议做有学术研究项目。
看到这里,其实我们最终想要说明的是:
想要一个规划痕迹不重、好的规划本质是:
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其所长,成为一个原生态成长的申请人。
美国名校想要从申请学生身上看到他们的生长土壤是什么、背景和成长故事是什么、实现了什么样的突破,又为身边环境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
假如我们把学生比作一颗小树,那么在木匠手中,这颗小树可能就是一个“工具”,最终是在相对刻板的手法下进行雕琢,按部就班地制作,但却没有灵魂。
但如果在园丁手中,这颗小树被悉心灌溉,被修建、培育,最终能够成长一颗具有自己特点的、独一无二的参天大树。
而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成为一名好的园丁,用心去规划“小树”的成长之路,而非木匠的流水线式制定生产计划。